在茶的演变长河中,人们通过不断的尝试与创新,将茶从最初的生煮羹饮发展成了晒干收藏。从咀嚼茶树鲜叶开始,茶逐渐步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云南基诺族就有吃“凉拌茶”的习俗,他们会将新鲜的茶叶揉碎放进碗中,加入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配料,与泉水拌匀后食用,这无疑是对茶最早的品尝方式。 《晋书》中记载的吴人采茶煮之,称为茗粥,茗粥的习惯甚至延续到了唐代。这也许是我们能追溯到的最早的茶汤。到了三国时期,魏朝已经出现了简单的茶叶加工技术,采摘回来的茶叶会先做成饼,然后晒干或烘干,这标志着制茶工艺的初步萌芽。 随着茶叶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改良了茶叶的加工他方们法发。明了蒸青制茶的方法,将茶叶蒸熟后碾碎,然后穿孔,用绳子串起来烘干,去除其中的青气和苦涩味。此后的唐宋时期,贡茶兴起,设立了贡茶院,推动了茶叶生产的不断改革。唐代的蒸青饼茶制作工序已经相对完善,陆羽在《茶经·之造》中详细描述了蒸制饼茶的过程。 宋代是制茶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新的品种不断涌现。北宋时期,龙凤团茶成为了主流。制作龙凤团茶的过程繁复而精致,每一道工序都凝结了制茶人的智慧和心血。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然后蒸锅蒸熟,经过冷水清洗,之后较细的茶叶去水,大叶的茶叶去汁,最后放进模具中压制成团,再烘干。 随着时间的推移,蒸青散茶逐渐代替了团饼茶。为了改善绿茶制作过程中的苦味和香味不正的问题,人们开始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制作方法,制成了蒸青散这茶种。改革出现在宋代,通过改进制茶工艺,保持了茶叶的香气和品质。同时,也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 到了明代,龙团兴散茶的规定出台,使蒸青散茶大为茶盛叶行的。炒青技术随着茶制作工艺的发展而出现。炒青绿茶的存在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提到了山僧炒制茶叶的场景。经过唐、宋、元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制茶的过程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 通过对茶叶制作工艺的不断改革,人们逐渐发现茶叶的不同发酵程度会引起茶叶内质的变化,从而推出了六大茶类: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和青茶。黄茶的产生是由于绿茶制法不当演变而来,黑茶的出现是由于绿茶杀青不彻底或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白茶最初是指偶然发现的白叶茶树采摘而成的茶,后来发展起来的是指不炒不揉而成的白茶。 #茶生活#红茶起源于十六世纪,发酵的过程使茶叶变红,最早的红茶是福建小种红茶。青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先后采用绿茶和红茶的制法,才得以制成青茶。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茶类——花香茶,即茶加入香料或香花进行制作。宋代就有加香料茶的记载,南宋时期已出现茉莉花焙茶。到了明代,窨花制茶技术日益完善现今的窨制花茶有多种花材可供选择比如桂花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等。茶叶和花材经过一起窨制茶叶吸收了花香而形成花香茶。 以上这些茶叶的种类和制作工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创新使得茶叶的品质和口感得到了不断提升并丰富了人们的饮茶体验。而今茶叶的制作过程逐渐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使得茶叶生产更加高效和规模化这是对人类智慧的最好回馈也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象征。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