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睢,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文人树与国家命运,经历两次毁灭,却因日本而重现光荣 文人树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两次灭顶之灾。 而在这两次灭顶之灾,文人树如同凤凰涅槃一般,毁灭前的荣耀跟毁灭后的重生,命运仅仅跟随国家命运。 人们常说文人树是寄托了文人君子的志向,更有人说文人树是园林盆栽中,唯一承载国家命运的。 而这,就是文人树。 宋朝时期,是文人树发展的一个巅峰。 这里用两首诗词来介绍当时文人对文人树的喜爱。 天赐瑞木,得自嵚岑。枝蟠数万,干不倍寻。怒腾云势,静奏琴音 这首诗其实,用现在的语言,应该反过来念,整理一下应该是这个语序的。(附上翻译) 得自嵚岑,天赐瑞木"这颗松柏文人树是从山上岩石里采摘而出,造型奇特风姿绰约如同天上下凡的神木。" 干不倍寻,枝蟠数万。"树干的长度不超过六十厘米(已换算),看着虽然不高,但是树枝一泻千里,分生出非常多的树枝,而树枝上也有密密麻麻的针叶" 静奏琴音,怒腾云势。"整个文人树看上如同一条向上升腾的巨龙,雷霆万钧却也如同一个女孩一般看上去非常文静" 一首诗词,就赋予了作品里的文人树极具生命力的形象,看成是文人树里面的精品诗词。 上面这首来自南宋的诗词,基本上说的就是上图中这样的盆栽。 如同山涧岩石取出来的盆栽,松树茂密的针叶,倾斜而下的树枝,虽然我们没有见过这首诗词所描绘的那颗文人树具体是什么样子,但通过对诗词的解读,我们基本上能判定南宋时期的文人树奠定了现代文人树的基础。 南宋时期描写文人树的还有下面这一段。 友人以岩松至梅溪者,异质丛生,根衔拳石,茂焉非枯,森焉非乔柏叶,松身气象耸焉,藏参天覆地之意于盈握间,亦草木之英奇者。余颇爱之,植以瓦盆,置之小室。 用当今的话来翻译一下就是,有一个朋友,赠送了一颗小菘,这个小松看上去天生异质,树根仅仅连接着岩石之间包裹着的泥土,如同从岩石之间生长出来一般,有着强烈的生命力。 整个树冠给人的感觉非常稀疏,虽然树枝给人的感觉很稀疏,但是完全没有枯萎的感觉。 细细的针叶的叶子并非阔叶,昂首挺胸的感觉跟干枯的树干形成鲜明的对比,有种傲然于天地间的豪气。这样的小松不管放在什么地方都是一个出众的植物,我非常喜欢这个植物,给他装进盆中,放在自己的房间里惊醒呵护。 这首诗词描述的文人树基本上是上面这样的文人树。 从图片可以看出来这样的文人树根部非常奇特,由于古人很喜欢生命力顽强的松树,那种在山涧中怪石嶙峋的石头中,依旧能找到自己生存的地方的顽强生命力,自古以来就感染着这些文人墨客们。而图中这种盘根错节的树根跟十次里面描述的词语也是不谋而合。 而树冠处稀疏的针叶也跟诗词里面写的非常像。 诗词的作者寥寥几句就把一颗生命力顽强的的文人树展现在世人面前,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依旧能找到一颗跟作品里面相似的文人树。 南宋时期的文人可以用如此精美的语言来称赞文人树,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来文人树在那个时代是多么的受欢迎。 然而,巅峰时期的东西总是会在不经意之间迎来灭顶之灾。 伴随着南宋繁荣的背后,却是来自北方匈奴的威胁。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忽必烈骑在站马上浩浩荡荡的向南方奔来,黎明百姓文人墨客各个义愤填膺向上上战场为国效力。而帝王却仅仅追求将王位偏安于一偶,然而割地求和并没有和平,匈奴骑兵浩浩荡荡的踏入南宋的官邸,汉族在那时候遭遇灭顶之灾,一时间生灵涂炭,烽烟四起,烽火狼烟处,伴随着是无数颗文人树的毁灭。 北方匈奴作为游牧民族,自然不懂汉族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马背上的战士也无法理解园林中盆栽所传达的精神气质。汉族的文人墨客成为社会地位最低的阶级,而这个阶级的文人树由于得不到文人的滋养,基本上呈现断代的姿态。 至此,发展了一千多年的文人树,进入了黑暗时期。跟宋朝一起,进入了历史的黑暗面。 此情此景让无数人痛心,虽然史学家们从来自元朝的壁画里面找到一些关于盆栽的绘画,但是从造型上来说没有汉族文人阶级的韵味,基本上是民间手艺而已,算不上是真正的文人树。 然而,汉族人并没有因这场灭顶之灾和失去元气,一个出生自农村的贫苦小孩,竟在日后结束了远超的统治,这个人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这个人很意思,虽然他的名字上有元这个字,但还时亲手结束了这个朝代,由于元朝统治下,民众生活的非常痛苦,元朝统治者肆意欺压百姓,税收繁重,朱元璋率领南方将士们奋起反抗,二十五万汉族士兵浩浩荡荡的进行北伐,最终再次统一天下。 当汉族人最终统一中国时,汉族的文人墨客们终于恢复了社会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朝时期的文人树如同凤凰涅槃一般,跟明朝一起高速发展。 明朝时期,盆栽艺术开始进入成熟,那时候的文人树跟现在的文人树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差别。文人树的制作不仅仅局限于宫廷高层,民间也有一些人开始学习制作文人树,随着文化知识的普及,民间做出来的文人树有着不输给宫廷的美感。 那时候的文人树开始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那就是还原人物的形象。 大部分人想必都见过这画像,这个画像进入了高中的历史课堂。这个头像画的就是朱元璋,其实历史上的朱元璋不是这个样子的,但是那时候绘画的艺术风格,主要是抓住意,而非形。 这个作品百分之百没有传递出朱元璋的真是相貌,但绝对还原了朱元璋的精神气质。 为什么突然提到绘画呢,原因就是因为文人树在那个时候,大部分是作为某一个人物的形象来创作的。文人树如同绘画一般,用来还原一个人物的精神气质。 这就是为什么从那个时期开始的文人树大部分都是衣服仙风道骨的样子,树干非常细小,并且都是耸立的姿态,为了展现洁身自好,以及负担前行的品质,也有相当一部分倾斜生长的文人树。 这个时期的文人树已经不仅仅是用来抒发作者的感情,而是成为雕像一般的存在。 元朝末期,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再次入主中原,只不过这次游牧民族的入侵并没有对文人树进行毁灭。 原因之一是因为清朝不像元朝那样,将文人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降低,清朝甚至保留了科举制度。清朝吸取远超灭亡的原因,他们知道仅仅凭借武力是无法统治汉族的。 而在这层考虑之下,明朝的文人过的还算是比较安逸,而清朝也在不断的融入汉族的社会生活,文人树走进了清朝皇宫,竟然也得到了统治者们的青睐。 很多读者这时候或许会感到奇怪,前文不是说文人树经历了两次灭绝吗?既然清朝入主中原没有灭绝,那么第二次灭绝发生在什么时期? 文人树的第二次灭绝,发生在近代。清朝结束统治的时期。 清朝末期军阀割据,各路诸侯再次蠢蠢欲动,中国陷入分裂的状态,在此期间,中国承受了莫大的灾难。 清帝国灭亡,蒋介石北伐,国共内战,日本在中国最为脆弱的时候发动侵略战争,即使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路线错误,文人再一次受到打击。 国人承受了接近半个世纪的战争,文化上又受到一次致命的打击,这时候,文人树不但从精神上被抹去,就连一些很名贵的品种,都在这个时候消失了。 然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文人树再次如同雨后村笋一般,这时候,再次进入文人树世界的人们开始翻阅历史,却发现一些名贵的品种早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但,令人意外的是,这些消失的品种,居然漂洋过海,在航洋的另一面出现。 原来,日本在唐朝时期就不断派遣人来中国学习,受中国文化影响极深的日本人,在几百年来的学习中,早已将文人树,盆栽文化传入中国。无数优秀的品种在日本得以保留,日本上到皇室,下到百姓百姓,都在学习文人树。 而清朝灭亡战乱的时候,日本友人将一些名贵品种保留下来,自此,文人树在历史上缺失的那一页,终于被拼接起来。 如今,随着国家的强大,文人树在一次兴盛起来。 现在,你或许会明白为什么我会在开头说,文人树曾经经历过两次灭绝跟两次重生。 举报/反馈
商务合作和广告合作
品牌推广商商务运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