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赤链蛇 外貌特征:赤链蛇身长一般为1-1.5米,体型较为纤细,头部扁平且宽,身上的花纹红黑相间,腹部为黄褐色,同样与黑色条纹相间,体背的黑纹与腹部的黑纹交错生长。 习性和行为:赤链蛇是一种微毒蛇,性情温顺,常栖息于石缝、草丛、树林、灌丛等地带,属于昼夜活动性蛇类。 栖息地和分布:赤链蛇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南方地区,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保护状况:赤链蛇目前没有列入任何保护名录。 2 虎斑游蛇 外貌特征:虎斑游蛇体长约为0.8米,体重一般为200~400克,颈背有一明显颈槽,枕两侧有一对粗大的黑色斑块,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有方形黑斑,颈部及其后一段距离的黑斑之间为鲜红色,腹面为淡黄绿色,下唇和颈侧为白色。 习性和行为:虎斑游蛇是一种微毒蛇,性格温顺,常出没于农村粪圈厕所等地方,是一种比较不卫生的蛇类。 栖息地和分布:虎斑游蛇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南方地区,如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保护状况:虎斑游蛇目前没有列入任何保护名录。 3 红脖颈槽蛇 外貌特征:红脖颈槽蛇是一种中等大小的蛇类,全长约77-95厘米,头背草绿色,上唇鳞色稍浅,部分鳞沟黑色,头腹面污白色,躯干及尾背面草绿色,颈区及体前段鳞片间皮肤腥红色,躯干及尾腹面黄白色,头颈区分明显,颈及体前段背正中两行鳞片并列,个别无颈槽,眼较大,瞳孔圆形,上颔齿23-25枚,最后2枚骤然增大,与其前方齿列间有一间隙。 习性和行为:红脖颈槽蛇是一种后毒牙类毒蛇,性情比较温顺,常栖息于草丛、树林、灌丛等地带,属于昼夜活动性蛇类。 栖息地和分布:红脖颈槽蛇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南方地区,如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保护状况:红脖颈槽蛇目前没有列入任何保护名录。 4 白条锦蛇 外貌特征:白条锦蛇是一种无毒蛇,体长约为50-70厘米,体型较为纤细,头部扁平且宽,身上的花纹呈现出黑白相间的条纹,腹部为淡黄色或白色,同样与黑色条纹相间,体背的黑条与腹部的黑条交错生长。 习性和行为:白条锦蛇是一种温顺的蛇类,常出没于草丛、树林、灌丛等地带,属于昼夜活动性蛇类。 栖息地和分布:白条锦蛇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南方地区,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保护状况:白条锦蛇目前没有列入任何保护名录。 5 黑眉锦蛇: 外貌特征:黑眉锦蛇全长可达2米左右,头和体背黄绿色或棕灰色,眼后有一条明显的黑纹,体背的前、中段有黑色梯形或蝶状斑纹,中央数行背鳞具弱棱。 习性和行为:黑眉锦蛇是大型无毒蛇,吃鼠、鸟、鸟卵、蜥蜴、小蛇、蛙、昆虫等。 栖息地和分布:黑眉锦蛇在农村住宅改造前曾是被人亲昵地称作“家蛇”的常见蛇种,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 保护状况:未被列入任何保护名单。 6 赤链华游蛇: 外貌特征:赤链华游蛇全身具多数环纹,腹面环纹间呈橘红或橙黄色,鼻间鳞前端极窄,点孔位于近背侧,通常仅1枚上唇鳞入眶。 习性和行为:赤链华游蛇为微毒蛇,常见于华东、华南地区的稻田、池塘、溪流等水域及其附近。 栖息地和分布:赤链华游蛇广泛分布于中国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等地,为中国特有种。 保护状况:未被列入任何保护名单。 7 银环蛇: 外貌特征:银环蛇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000-1800mm。 习性和行为:银环蛇为陆地第四大毒蛇,性情较温和,一般很少主动咬人,但在产卵孵化或有惊动时也会突然袭击咬人,捕食泥鳅、鳝鱼和蛙类,也吃各种鱼类、鼠类、蜥蜴和其他蛇类。 栖息地和分布:银环蛇分布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 保护状况:银环蛇属于剧毒蛇类,保护状况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8 王锦蛇: 外貌特征:王锦蛇全身有黑色斑点,头部和颈部黑色斑点较密集,腹部为白色或淡黄色,体长可达3米。 习性和行为:王锦蛇为无毒蛇类,捕杀能力突出,性暴烈,有明显的霸占主义,攻击猛烈,绞杀能力强,是大多蛇类害怕的品种。捕食鸟类、鼠类及各种鸟蛋,甚至吞食同类。 栖息地和分布:王锦蛇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 保护状况:王锦蛇为无毒蛇类,未被列入任何保护名单。 9 尖吻蝮: 外貌特征:尖吻蝮全身呈浅棕色或灰褐色,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点和横纹,头部稍宽大,尖吻呈三角形。 习性和行为:尖吻蝮为有毒蛇类,攻击性强,咬伤后毒性较强,甚至有致命危险。捕食小型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昆虫等。 栖息地和分布:尖吻蝮分布于亚洲地区,尤其在台湾和华南地区更是备受重视的蛇类。 保护状况:尖吻蝮属于有毒蛇类,保护状况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