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是一种桑科榕属的植物,原产于印度,也是印度的国树。它在佛教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被称为佛教的“圣树”。为什么菩提树会有这样的荣誉呢?它又有哪些传说故事呢?本文将为您介绍菩提树的由来和传说,让您了解这种神奇的树木。 菩提树的由来 菩提树的梵语原名为“毕钵罗树”(Pippala),意为“树”。它是一种在干燥季节落叶的半常青热带大型乔木,树高可达30米,树干直径可达3米。它的叶子为浓绿色,心形,有一个明显延伸的顶端尾尖,是热带植物排水的特征。它的果实为直径1-1.5厘米的小无花果,成熟时颜色由绿色变为紫色。它具有悬垂气根,在伤口处会分泌出乳汁。 菩提树之所以被尊称为“菩提树”,是因为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在此树下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菩提,意为“觉悟”。据《大唐西域记》记载,释迦牟尼佛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出家修行后,在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菩提伽耶(今博迪伽亚)一棵毕钵罗树下静坐六年,于农历四月初八日(印度教称之为“毕钵罗节”),终于证得正果,成为佛陀。从此,这棵毕钵罗树就被称为“摩诃菩提树”(Maha Bodhi Tree),即“大觉悟之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菩提树”。 菩提树的传说 关于菩提树,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是关于阿育王和摩诃菩提树的故事。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时期的一位强大而残暴的国王,他曾经征服了整个印度次大陆,并信奉“别教邪道”,不依佛门。他对佛教徒进行了残酷的迫害,甚至想要砍倒摩诃菩提树。但是每次他派人去砍伐摩诃菩提树时,都会遇到各种奇异的现象,比如刀斧无法伤及树身,或者刀斧自动飞回伤人等等。阿育王惊恐不已,但又不肯罢休,最后亲自带兵前往摩诃菩提树下。 当阿育王到达摩诃菩提树下时,突然看到一位年轻貌美、身穿白衣、手持琵琶、面带微笑的女子,正坐在树下弹奏着悠扬的乐曲。阿育王一见倾心,便下马前去搭讪。女子却不理会他,只是继续弹奏着琵琶。阿育王问她为何不理他,女子说
商务合作和广告合作
品牌推广商商务运营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