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药 薯蓣=山药, 大致等于淮山药,大于怀山药。缠绕草质藤本。块茎长圆柱形,垂直生长;茎通常带紫红色,右旋,无毛。单叶,在茎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对生,很少3叶轮生;叶片变异大,卵状三角形至宽卵形或戟形;幼苗时一般叶片为宽卵形或卵圆形,基部深心形。叶腋内常有珠芽。雌雄异株。雄花序为穗状花序;花序轴明显地呈"之"字状曲折;苞片和花被片有紫褐色斑点;雄花的外轮花被片为宽卵形。雌花序为穗状花序,1-3个着生于叶腋。蒴果不反折,三棱状扁圆形或三棱状圆形;种子着生于每室中轴中部,四周有膜质翅。花期6-9月,果期7-11月。 分布于安徽淮河以南、江苏、广东中山牛头山等地。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块茎为常用中药"淮山药",有强壮、祛痰的功效;又能食用。 2、枸杞子 枸杞子,为茄科植物枸杞的成熟果实。夏、秋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柄,置阴凉处晾至果皮起皱纹后,再暴晒至外皮干硬、果肉柔软即得。遇阴雨可用微火烘干。 枸杞子具有多种保健功效,是卫生部批准的药食两用食物。适量食用有益健康,配合菊杞茶有清肝明目的效果。 3、仙茅 仙茅,又名地棕(四川、贵州),独茅(四川),山党参(福建),仙茅参(云南),海南参(海南),茅爪子,婆罗门参,根状茎近圆柱状,粗厚,直生,直径约1厘米,长可达10厘米。叶线形、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大小变化甚大,长10~45 (~90)厘米,宽5~25毫米,顶端长渐尖,基部渐狭成短柄或近无柄,两面散生疏柔毛或无毛。属仙茅科,花期4~9月。药用植物,具有补肾助阳、益精血、强筋骨和行血消肿的作用。 4、淫羊藿 淫羊藿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20-60厘米,根状茎粗短,暗棕褐色,二回三出复叶基生和茎生,具长柄,小叶纸质或厚纸质,叶缘具刺齿,花白色或淡黄色,花期5-6月,果期6-8月。 淫羊藿生于林下、沟边灌丛中或山坡阴湿处,海拔650-3500米。中国陕西、甘肃、山西、河南、青海、湖北、四川等地区均有栽培。 淫羊藿全草供药用。主治阳萎早泄,腰酸腿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神经衰弱,健忘,耳鸣,目眩等症。 5、巴戟天 巴戟天,中药名,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干燥根,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之功效。巴戟天在我国有很长的应用历史,早在汉代,名医别录就有其药用的记载。巴戟天能补肾强筋、祛风除湿、治筋骨痿软,可以与肉苁蓉、杜仲、萆薢等中药配伍使用,也可以与熟地、补骨脂、金缨子等中药配伍以固肾、涩精、壮阳。对于肾虚不足、冲任虚寒所致的小腹冷痛,月经不调,可以用巴戟天与高良姜、肉桂、吴茱萸等药配伍使用,可以起到温肾调经的作用。 6、菟丝子 菟丝子是《中华草本》收录的草药,药用部位为双子叶植物旋花科植物菟丝子、南方菟丝子、金灯藤等植物的种子。 菟丝子内含糖甙、β-胡萝卜素、γ-胡萝卜素、维生素A类物质等,菟丝子性味辛甘平,可补肝肾,益精髓,养肌强阴,坚筋骨,益气力,肥健人。对于下元不足所致的须发早白,腰膝酸软,齿牙动摇等各种病症有较好的疗效,是美容方广泛使用的药品。《本草正义》言:"菟丝为养阴通络之上品,汗去面颇,亦柔润肌肤之功用。" 菟丝子又名吐丝子、菟丝实、无娘藤、无根藤、菟藤、菟缕、野狐丝、豆寄生、黄藤子、萝丝子等。 7、杜仲 杜仲又名胶木,为杜仲科植物。杜仲游离氨基酸极少,含有的少量蛋白质,是和绝大多数食品类似的完全蛋白,即能够水解检出对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测定了杜仲所含的15种矿物元素,其中有锌、铜、铁等微量元素,及钙、磷、钾、镁等宏量元素。 药用杜仲,即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是中国名贵滋补药材。其味甘,性温。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调理冲任、固经安胎的功效。 可治疗肾阳虚引起的腰腿痛或酸软无力,肝气虚引起的胞胎不固,阴囊湿痒等症。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 8、芡实 芡实,中药名,为睡莲科植物芡的干燥成熟种仁。芡实属于弱碱性,自古就有着“水中人参”的美誉,古代药书中这样描述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