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公园风格和形式也逐渐变得丰富起来,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公园,不仅有游乐园、植物园、动物园,还有各种各样的主题乐园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公园从起初简单的休闲场所的概念逐步转变并被强化为承载城市休闲、娱乐、旅游、展览等多种功能的特殊功能区。 概括起来,近代中国公园文化的特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 (1)继承传统。中国近代城市公园的产生除了政府建造外,最大多数是由传统的私家园林、历史风景名胜区改扩建而成。总体而言,受民族性格、民族文化、及历史传承支配的传统理念仍然占主导地位,公园布局极少有照搬西方规则式创作的,大多仍以自然山水为模板,局部撷取西方园林构景要素,如开敞的草坪、规整式花坛及雕塑等。 (2)融合西学。公园的出现一反传统园林封闭雅致的性格,向开敞、大众化及世俗化方向迈进。吸收资本主义园林思想的合理内核,在公园内增加游艺、健身、教育等公共设施,如公共图书馆、讲演厅、博物馆、游戏场等,形成集休闲、娱乐、教育于一体的新式园林,充分表达了社会各阶层的愿望和要求,与时代精神相吻合。 (3)社会转型的表达。随着市政建设的出现,公园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民国9 年(1920年)前后,汕头市政当局对汕头小公园地区作了规划,并据以进行建设。1918年,广州市政公所成立,主持市政时务者在制定城市规划时,考虑了公园的建设,只是由于某些原因未能实施。 另外,在公园的建设风格与内容上没有阶级或阶层的差别,公园内人人平等,真正成为人们休闲、聚会之所。有资料记载为据;“在现在的中国里面若要找一个较自由及平等的地方,请你到广州去,第一公园(中央公园)不要买票,谁都可以进去观赏,哪里有什么贵族与平民之分?” 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中西园林文化的相互融合、影响园林发展的内外因子的相互作用,共同促成了近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园文化的成型,并最终形成以公园为主要形式的园林发展模式。深刻理解园林发展的时代性与民族性,探索园林发展自身的客观规律,对我国当前及今后园林发展中国特色的探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是市民远离尘嚣缓解压力的理想休闲地。"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城市公园是否免费开放越来越受关注"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教育及锻炼身体的重要场所,是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公共场所"改革开放以来,平顶山市的公园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对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在公园管理工作中也存在着机构不健全,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使公园不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应有的生态效益,珍贵的园林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因此,要充分认识加强公园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要求,认真履行职责,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公园管理,保护古典园林,提高公园管理水平"。 当“草坪、模纹、铺装、广场”成为城市公园的过去式时,我们试图寻找城市公园建设的另一组元素。徘徊、迷茫中猛然发现“恰到好处”才是最美。而城市公园建设的那份“恰到好处”就在于是否能“因地就势”营造出别于他物的“唯我”特色。
商务合作和广告合作
品牌推广商商务运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