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上一世纪七十年代),每年的暑假前后,山里面可热闹了,一阵阵蝉鸣,直接割得人耳朵疼,恨不得扑过去将所有的知了全部杀灭,可惜并不知道怎么处理,等到人们离得近了,翅膀一展,就飞到别出去了,奈何他不得。 每天清晨,就被知了吵醒,睡不成懒觉,生气之下就找一个竹竿,上面用苦竹弯一个圆圈,糊上几层蜘蛛网,三五个小伙伴成群结队粘知了去了。时间长了乐此不疲,好像知了就是一个侵入者,消灭它责无旁贷似的。即便是这样,每年的蝉鸣声似乎从来没有减少过。 蝉鸣声还则罢了,那都是大白天的喧闹,最讨厌的还是蛐蛐了(学名蟋蟀),蛐蛐每天晚上不停地在草丛中“叽叽叽吱”的叫声,而且声音还会变化,根本就睡不着觉,像极了“猫叫春”,挺瘆人的。可是小孩子们无法驱离啊,憋着气也没法子。据说,蛐蛐求偶、警告、交配等过程叫声还不一样呢,有兴趣的可以详细了解哦。 所幸的是,小孩子们总喜欢逗惹蛐蛐,每个人都会在石头缝里面找几只蛐蛐,然后放进一个坛子里,看谁的将军厉害。据说,斗蛐蛐可是原来皇宫里才有的乐子,小孩子玩起来也是乐此不疲呢。为了能够战胜别人,开始确认蛐蛐的大小、形状、颜色和声音,所以说,小伙伴们慢慢地都成了高手,别的村子来的人根本就靠边站了,挑战过我们无数年都没有胜利过一次,别提有多开心了。 时过境迁,不知不觉离开老家农村几十年,就在昨晚,在老家的屋子里怎么也睡不着,原因无他,曾经的村庄听不到蛐蛐叫。白天无精打采,再也没有一声蝉鸣了,总觉得少了很多的生机,就只剩下了喝酒聊天。 虽然听说知了吸食植物汁液,产量降低,但是我发现,哪棵核桃树知了叫的欢,哪棵树核桃产量高,质量也好,也不知道咋地了。但是蛐蛐可不一样了,它可是杂食性昆虫,农作物的根系、茎杆、叶片、花朵、种子都会啃食一空,特别是每年点播的大白菜缺苗,十有八九都是蛐蛐吃了的,有时候直接不出苗,有时候出了苗,过几天倒下一大片,补种一次又一次,最后还是撒上药粉才能保住苗,才不管蛐蛐死活呢。 那么,为什么知了和蛐蛐这两种最喜欢鸣叫的昆虫都不见了呢? 问过从未离开过老家的弟兄们,他们竟也是摇摇脑袋,不停的嘟囔着,这可能是潜移默化的改变,他们也没觉着明显的变化吧,反正是没有了。 幸亏一个80多岁的伯伯开门见山
商务合作和广告合作
品牌推广商商务运营合作


